为什么检查身份数据库不足以满足 KYC 监管要求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首次开启大规模封锁模式,线上交易和互动在一夜之间变得迫在眉睫。这同时推动许多国家转向采用数字身份(ID)系统。

为何要使用数字身份?数字证书又名数字凭证,是用线上方式获取个人信息来核验用户的身份,以便与公共和私营部门进行在线交易。

随着活动和互动日趋数字化,全球监管机构已着手将数字身份作为获得电子政务服务的前提条件。私人机构也在全力以赴地普及数字身份,为用户提供安全、无欺诈和更便捷的使用体验。

早在2001年,马来西亚就开始使用“MyKad”(大马卡)身份,成为全球首个使用数字身份的国家。“MyKad”采用先进的照片识别和指纹识别技术,将数据录入一块嵌入在一块塑料中的内置计算机芯片。MyKad不仅是官方身份证,也可以用作获取政府机构服务的验证工具、“随行随刷”的交通卡,甚至是电子钱包等各种功能

新加坡政府于2016年5月推出了个人数据数字平台“MyInfo”,用于简化在线交易期间的身份验证程序。自该平台推出以来,根据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的规定,若金融机构已获准访问客户MyInfo数据,那么无需获取其它文件用来验 证客户身份。新加坡设计的MyInfo平台安全性能优异,不会四处散布数据,充分保护了MyInfo平台的用户数据

于2018年8月,菲律宾签署了价值300亿菲律宾比索(约合36亿元人民币)的项目,用于在东南亚国家创建数字身份。Phil-ID旨在收集菲律宾1.06亿人口的信息和生物识别数据(包括虹膜扫描、指纹和人脸图像)。政府希望在2022年让所有人口都登记到政府数据库中,从福利受益者开始,然后是无证人员和少数民族。。数字身份将帮助更多的菲律宾人获得政府服务,并简化银行账户开立和就业程序

然而,这也可能遗漏未享有数字权利的人群(即不具备数字技能或经济能力有限的个人),其可能无法获得诸如银行服务、医疗保健和补助福利这些所需服务。

如何设计更具包容性的系统?

多方面的挑战

为了确保数字身份系统的高效性和兼容性,就必须建立强大的注册体系。但推动注册率的增加并不容易。

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尤为如此。根据新加坡的一项调查显示,同世界其他国家类似,新加坡的老年人群是极度缺乏技术知识的群体。在60岁以上的居民中,互联网使用人数只占到58%。相比之下,在所有年龄段的居民中,使用互联网的人数达到89%。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更低——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互联网的普及率只有43.2%,截至2021年12月,在所有居民中,互联网的普及率仅为73%。这一代人不是在技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掌握的智能技术知识极度匮乏,当世界的联系越发紧密,他们的处境就越发被动。

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正在使用互联网。在过去几年中,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亚洲的互联网普及率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在东盟国家(东南亚国家联盟)中,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互联网人口最为庞大。

由于缺乏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和数字连接,发展中国家更难推进数字身份系统。发展中国家只有约35%的人口正在使用互联网。

发达国家的注册率也并未很高。英国等国家的数据隐私法和赋权意味着只有征得公民的同意,才能将其身份纳入数据库。如果公民拒绝将个人信息加入数据库,也就限制了身份数据库的覆盖面,无法代表全部人口信息。除了这些法规之外,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度等因素也举足轻重,同样会影响不同国家的数字身份注册覆盖面。

有些人拥有某种形式的身份证,但却难以将其用于数字世界。据估计,全球中这类人群可达34亿。

那么,这对依赖政府和非政府数据库核查来执行其了解您的客户(KYC)流程的企业而言意味着什么?

克服障碍

为了确保数据库检查和“了解您的客户”(KYC)流程保持一致性,第一步就是关注和了解全球和地方KYC之间的差异。考虑的因素包括:

  • 未加入国家身份数据库的当地人可能无法通过政府数据库进行身份验证,使用相关在线服务。
  • 在不同的界面之间切换(例如,银行应用程序与国家数字身份登录页面)可能会影响用户体验,并延长注册或登录时间,从而导致用户的流失。
  • 外国人和外籍人士可能无法完成数字验证,从而无法享受数字银行、在线保险、在线购买和激活SIM卡以及医疗保健等网络服务;
  • 并非所有国家都拥有数字身份数据库,因此,当涉及拓展跨境业务时与不同数据库集成时,这可能会影响业务可扩展性和提高运营成本。

如果企业计划通过获取第三方数据库用以快速完成用户身份验证,那么企业也必须明白,获得的这些数据库内容可能仅代表了一定数量的人口,覆盖程度可能各有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人口覆盖程度取决于数据库信息的来源。

例如,电信公司的数据库可能不包括未订购服务的人群,这表明可用于身份验证的商业数据库可能只覆盖非常有限的人口。对于寻求最广泛市场覆盖数据库以提升获客率的企业来说,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

采用身份数据库方法进行在线身份验证也带来了另一组挑战。这种方式无法验证提交身份数据人的真实身份。

那么为了避免非本人提交身份信息的风险,企业可充分利用智能手机。目前全球智能手机用户达66.4亿人,约占全球人口的83.72%。通过智能手机可简单快速验证用户身份,比如:采用活体检测软件支持的自拍验证,用户只需拍下他们的身份证照片,然后自拍,与身份证上的照片进行比较即可。这样就可以高效、便捷和安全地采集面部生物识别数据和证明文件。

有些国家(如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倡导将身份验证、生物识别和活体检测有机结合,以确保指纹或脸部采集信息来自同一个体。一些监管机构(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则建议采取多因素认证方式,如通过短信服务(SMS)发送一次性密码(OTP),同时结合使用生物识别技术。

2019年2月,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发布了关于“个人用户远程登录”的最新通告。新指南并未给出明确具体的行动清单,但指出远程登录应采用包括身份认证/验证和身份匹配(如面部识别、活体检测)在内的多项技术。其他地区例如马来西亚和欧盟也采取类似香港模式的指导方针。2019年12月,马来西亚中央银行(BNM)为希望实施e-KYC的金融机构发布了要求草案,包括使用生物识别技术、欺诈检测和活体检测。

规避风险

解决各地区的身份验证仍存在诸多挑战,从立法层面到文化层面不一而足。

与具备专业领域知识和基础设施的第三方解决方案供应商携手合作,有助于数字化的企业实施KYC流程,并显著提高运作效率。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即能实现客户收益创造,并让现有客户继续留存。

Jumio提供独特的混合验证方法,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人脸生物识别技术于一体,让用户便捷安全地完成在线身份验证。这能帮助企业有效预防欺诈,确保KYC合规合法,并可靠地验证用户真实身份。

woman looking into phone smiling with text and QR code